顯示包含「心臟病成因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心臟病成因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4年1月9日星期四

管理血壓身心健康



血壓上升 影響健康
高血壓,是血壓長期處於高水平的一種疾病。那麼,高血壓與心臟健康有甚麼關係?心臟科專科醫生高偉釗解釋︰ 「血壓是指心臟將血液泵往動 脈時,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壓力。人們需要維持正常血壓,讓血液在體內運行,把氧氣和營養輸送到身體各處。血壓分上壓和下壓,上壓是指心臟收縮跳動時,將血液 泵入血管,從而令血管壁壓力上升;下壓則是心臟肌肉舒張時,所產生的血壓下降。據世界衞生組織標準顯示,上壓逾140mm Hg或下壓超過95mm Hg,便界定為高血壓。」

高醫生補充,高血壓會令心臟負荷大增,亦會令血管壁的壓力增加,令血管變窄甚至硬化,阻礙血液流動。人若長期有高血壓症狀,會形成惡性循環並引發其他的血管疾病,而罹患腦中風、眼底受損、冠心病、心臟衰竭、心肌梗死、腎臟損壞的機會,也較一般人高。
成因眾多 早作檢查
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,約9成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,成因不明,或與遺傳、精神緊張和肥胖有關。而繼發 性高壓血則可能由 其他疾病引起,如:腎病、大動脈狹窄、糖尿病等;不良生活習慣,如長期攝入過高的鹽分、吸煙酗酒等,亦有機會令人患上高血壓。部分孕婦會在妊娠期間,會出 現高血壓症狀。
高醫生指︰「若親屬患高血壓,其患病機率會較常人高。香港人的飲食習慣,例如常吃快餐、濃味食物,攝取鹽分的分量,高於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攝取量的一倍,也是引發此症的重要原因。」
「有小部分患者會有頭暈、頭痛、疲累、胸口痛及氣促等症狀,但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病徵。」因此高醫生建議,大家須定期量度血壓及作身體檢查,若發現血壓異常,應馬上求醫。
量度血壓 監測病情
高醫生補充︰「早期患者應至少每天早、晚各量度血壓一次,量度數據有助醫生決定藥方及藥物劑量,藉此控制病 情。若病情有改善, 可酌量減少量度次數。要留意,部分患者在家及診所量度血壓時,數據上可能有出入,如懷疑患有『白袍高血壓』的人士,即在診所或醫生面前量血壓,數字有不正 常波動者,建議使用24小時血壓量度儀以助確診病情。」
他解釋,目前多採用降血壓藥物治療高血壓,目的是為了防止血管硬化、腎病等情況。患者除了定期服藥外,也應建 立良好生活習慣,少吃 甚至戒除高脂、高鹽分食物,增加蔬菜、水果的攝取量,嚴格控制體重;因為肥胖會令血管有脂肪積聚,造成阻塞,令血壓上升,最好配合適量的運動來調整。
Source: 太陽報 http://orientaldaily.on.cc/cnt/lifestyle/20130403/00300_002.html

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

空氣污染指數升 心臟病發警示 (上)


近日美國一項研究就空氣污染數據作深入分析,結果發現當污染物數量持續上升達兩天,心臟病病發率便會提升4.4%至4.6%。本地專家證實,空氣污染物確會引致氣喘,從而加重心臟負荷,呼籲患者應減少於污染嚴重的日子作戶外活動,且如發現已有早期心臟病先兆,必須及早求診。
  

直接加重器官負荷
 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沛然表示,空氣污染與突發性心臟病有直接關係,當患者於空氣環境欠佳的情況下,進行戶外活動,可能會引致氣喘、呼吸困難等問題,不但會令血壓上升,且可能加重心臟負荷,較易導致病發,故建議患者多留意空氣污染情況,如當日的污染較嚴重,宜減少進行戶外活動。另一方面,李醫生強調,近日的天氣變化,例如溫差過大、濕度一下子增減等,均有機會加重心臟病病發率,故提醒市民若發現有心絞痛、體能突然下降、頭暈、冒冷汗,以及心跳加速等懷疑乃早期心臟病的徵狀,宜盡早求醫,查找病因,並配合適當治療,以助穩定病情。
  

留意明顯高危因素
  李醫生續指,醫學界已歸納出導致心臟病的高危因素,除了家族遺傳外,大家亦應多加注意後天的致病成因,包括吸煙、壓力過大、肥胖及患有慢性疾病(即糖尿病、高血脂及高血壓等)。建議以上高危族應定期檢查身體,以免出現隱性心臟病。此外,煙民亦應盡早戒煙,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並進行恆常的帶氧運動,方能降低患病率。
  

血脈阻塞引致胸痹
  註冊中醫師彭愉康指出,中醫學雖然並沒有心臟病此稱,但有類似的論述,謂之胸痹。此症近似西醫學的心絞痛或心肌梗塞,患者會出現胸部悶痛,痛楚或會延至背部,並會氣喘及呼吸不暢。胸痹常見於腎氣漸衰的中老年人士,由於腎為先天之本,腎虛心亦虛,故心脈氣血不足會令血脈阻塞。日常飲食肥膩,容易損傷脾胃,使脾臟運化功能減弱,濕聚成痰,上犯心胸,便會使心胸經絡受阻。另因肝氣通於心氣,情緒低落時,會易致肝鬱氣滯及心脈受阻而形成心痛。最後胸部受寒氣入侵,寒凝血流不暢,亦會引發心絞痛。(續)
  






資料來源:星島日報

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。
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,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。